1. =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大小脑交叉失联络/对侧小脑失联络---
    一侧大脑皮质有局限性放射性分布减少或缺损,同时对侧小脑放射性分布亦见明显减低,这种现象称为大小脑交叉失联络,多见于慢性脑血管病。大脑的损伤(血供下降)导致小脑功能的突发性丧失(小脑无血供下降)。
  2. -脑血流过度灌注现象---
    脑梗塞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病灶处呈低灌注区,而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导致梗塞区灌注反而高于周围正常脑组织。
  3. 显影剂---
    ①血-脑脊液屏障显像:不通过BBB:99mTcO4-、99mTc-DTPA、99mTc-GH;
    ②脑血流灌注显像:脂溶性、小分子、电中性,99mTc-ECD (半胱乙脂)、99mTc-HMPAO(六甲基丙二胺)、123I-IMP(N-异丙基-安非他明);③脑脊液间隙显像:99mTc-DTPA 无刺激、不参与代谢;
  4. =简述脑梗死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与CT、MRI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脑梗死有什么优势----
    (1)显像特点: ①图像上呈明确的稀疏缺损区,范围大于CT
    ②大小脑交叉失联络
    ③灌注减低与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导致过度灌注;
    (2)优势:
    ①SPECT可检出难以被CT和MRI发现的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象、过度灌注现象等,对临床上病人出现的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缺血性脑病RIND、小于48h的脑梗死),尚不能用CT和MRI显示的病灶来解释时,可考虑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观察是否存在病灶以外的脑血流灌注异常的区域。
  5. -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1)显像原理:静脉注射,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脂溶性、电中性、小分子量)的显像剂,在脑内经水解酶或脱脂酶的作用,成为水溶性而滞留在脑组织。滞留的量(入脑的量)与局部脑组织的血流量成正比。利用该化合物发射的射线,在体外用SPECT而探测到,反映该局部脑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
    (2)临床应用: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低灌注状态;
    ②可逆性缺血性脑病RIND:低灌注>24hrs,但<72hrs;
    ③脑梗塞:图像上呈明确的稀疏缺损区,梗塞周围区过度灌注,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现象;
    ④癲痫:发作期rCBF增高区出现放射性浓聚,发作间期病灶区呈rCBF减低表现为局限性放射性稀疏区;
    ⑤早老性痴呆AD:双侧顶叶和颞叶局限性放射性稀疏;
    ⑥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多发、散布放射性稀疏区;
    ⑦PD帕金森病:基底节高代谢,出现放射性浓聚。
  6. -核医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血-脑脊液屏障显像:
    ①脑死亡的确认
    ②动脉瘤及动静脉血管畸形
    ③颈动脉狭窄及阻塞
    ④脑内占位性病变;
    (2)脑血流灌注显像: 如上;
    (3)脑脊液间隙显像应用:
    ①交通性脑积水:显像剂反流入侧脑室,使其持续显影,大脑凸面延迟显像;
    ②脑积液漏的诊断与定位:诊断脑脊液鼻漏 正确率近100%
    ③脑积液分流术后评价
    ④定性判断梗阻部位以及定量评价术后效果;
    (4)脑受体显像:在PD中的应用,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疗效评估;
    (5)脑葡萄糖代谢显像:
    ①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鉴别
    ②转移瘤与原发性脑肿瘤鉴别
    ③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
    ④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的鉴别
    ⑤恶性程度分级和预后评估。
  7. -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实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1)原理:脑部供血系统具备一定的储备能力,仅脑储备血流下降时,方启动,负荷试验通过调动脑储备能力,了解脑血流的反应性变化,提高缺血性病变(尤其潜在的缺血性病变的)阳性检出率。
    (2)临床意义: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
    ②脑梗死的诊断;
    ③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④老年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⑤脑肿瘤术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
    ⑥脑功能研究;
    ⑦颅脑损伤;
    ⑧精神神经心理疾病。
  8. -癫痫的SPECT表现,并与EEG、CT、MRI比较优缺点----
    (1)SPECT表现: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代谢显像的影像特征:
    ①发作间期:癫痫病灶血流灌注(rCBF)和葡萄糖代谢减低,表现为局限性放射性稀疏区;
    ②发作期:癫痫病灶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增高,表现为发作间期的发射稀疏区出现放射性浓聚,提示此为癫痫病灶。
    (2)优缺点:SPECT侧重于代谢和分子的变化;EEG、CT、MRI侧重于解剖和生理的变化。
  9. 脑脊液间隙显像原理----
    显示脊髓蛛网膜下腔、脑网膜下腔、脑池及脑室内脑脊液循环通道。
    脊髓珠网膜下腔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显像剂注入后,用γ相机跟踪显示它随脑脊液分布的空间,即可获取蛛网膜下腔及脑池的影像。根据其到达的时间和消退的快慢来诊断疾病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