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血池显像hepatic blood pool imaging---
静脉注射血池显像剂,在肝脏血池中浓聚并达到平衡。
- =肝血池显像过度填充---
肝内占位性病变肝血池显像时,病灶区的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邻近或周围正常肝组织,常见于肝血管瘤。
- 肝胆动态显像----
静脉注射肝胆显像剂后,它们被肝多角细胞选择性地摄取,继而分泌到毛细胆管,经胆道系统排至肠道,应用 SPECT 或γ 照相机进行动态显像,可以观察到被肝摄取、分泌、排至胆道和肠道的全过程,获得系列肝胆动态显像,了解肝胆系统的的形态及功能改变,称之为肝胆动态显像。
- 放射性核素肝脾胶体显像colloid Liver-spleen Imaging---
颗粒大小适当的放射性胶体,经静脉进入血液后,被肝脏中具有吞噬功能的星状细胞所吞噬,且能在其间存留较长时间而不被迅速排出。脾脏中也有单核巨噬细胞分布,故胶体颗粒也有分布。
- 血流血池不匹配现象---
为肝血管瘤的典型特征表现,肝血流灌注相无明显动脉期充盈,肝血池相呈过度充盈。
- =如何利用SPECT/CT进行原发性肝细胞癌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肝胶体显像、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如下。
- 肝显像诊断肝占位性病变性质----
(1)血管瘤:①肝胶体显像:局部缺损;②肝血流显像动脉期:动脉灌注正常,有时局部动脉灌注增强;③肝血流显像静脉期:充盈;④肝血池显像:过度填充,或仅见一般填充;
(2)原发性肝癌:①肝胶体显像:局部缺损;②肝血流显像动脉期:局部动脉血供增强或正常;③肝血流显像静脉期:无再充盈;④肝血池显像:有填充,但无过度填充;
(3)转移癌:①肝胶体显像:斑点状稀疏或局部缺损偶见正常;②肝血流显像动脉期:局部动脉血供增强或正常;③肝血流显像静脉期:稀疏;④肝血池显像:有填充,稀疏;
(4)肝囊肿:①肝胶体显像:局部放射性降低、缺损;②肝血流显像动脉期:无灌注;③肝血流显像静脉期:缺损;④肝血池显像:无填充。
- =肝原发性肝癌显像的胶体,灌注和血池显像,肝F18-FDG代谢显像----
(1)胶体显像:呈放射性缺损;
(2)灌注显像:①动脉期:局部动脉血供增强或正常,②静脉期:病变处无再充盈;
(3)血池显像:放射性填充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近,无过度填充,
(4)肝18F-FDG 代谢显像:癌灶葡萄糖代谢增高,呈局部放射性浓聚区。
- =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显像原理:
①肝脏的多角细胞具有摄取结构类似胆红素一类物质的能力,并分泌胆汁
将这些代谢产物沿肝内胆道系统排出,储于胆囊,再经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
②类似胆红素一类的物质标记上放射性核素,亦能被肝细胞摄取,继而随胆汁分泌到毛细胆管,经胆道系统排泄到肠道,利用这一系列过程显像,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2)临床意义:
①诊断急性胆囊炎
②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
③鉴别诊断肝外胆道梗阻和胆内胆汁淤积
④肝胆系手术后的疗效观察和随访
⑤肝细胞癌、肝腺癌、肝局灶性结节
⑥增生的鉴别诊断
⑦诊断胆总管囊肿等先天性胆道异常
⑧异位胆囊的确定。
- -新生儿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肝炎综合征的鉴别----
①先天性胆道闭锁表现为胆管严重梗阻,肝胆影像呈肝影清晰、持续显影,而胆道系统和肠道内始终无放射性分布;
②新生儿肝炎表现为肠道显影延迟,甚至超过 24 小时;
③苯巴比妥试验如 24 小时内肠道出现放射性,为新生儿肝炎,无需手术;如 24 小时仍无放射性分布,为新生儿先天性胆道闭锁,尽早手术(出生 60 天内)。
- -新生儿黄疸应选何种核医学检查?简述其鉴别诊断要点----
①肝胆动态显像
②如上。
- -简述肝血管瘤的核医学影像特点----
(1)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
①大多数患者肝动脉期无早期灌注,少数肝血管瘤动脉期可出现放射性填充;
②肝血池显像一般下表现为病灶区的过度填充,其放射性强度明显高于邻近或周围正常肝组织;
③小血管瘤平衡后放射性不再增加,大血管瘤有“缓慢灌注”特点,可见放射性有周边向中心缓慢填充。
(2)肝胶体显像:局部缺损。
- 胃肠道显像适应症----
①用胃镜或结肠镜无法达到出血部位,
②临床上有持续出血症状,而其他常规检查结果为阴性,
③血管造影结果可疑或为阴性,
④急性大量出血使内镜视野模糊,
⑤患者拒绝有创性或有痛苦的检查方法,
⑥小儿消化道出血。
- 肝血流、肝血池显像原理----
肝脏具有丰富的血供,经过肝的血流量为心排血量的 1/4。肝具有两套血液供应:
①一套来自肝 A,占肝血供 25%。
②一套来自门 V,占肝血供的 75%。我们正是利用了肝脏的血供特点进行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
- 肝胆动态显像异常图象----
①肝形态异常:肝细胞破坏。
②肝功能受损:摄取降低。
③胆道延缓或不显影:胆囊炎、胆道梗阻等。
④肝脏与肠道显影顺序异常:出血、胆汁外漏,胆道畸形等。
- 消化系统显像剂----
①胃肠道出血显像:99mTc标记的RBC或胶体;
②异位胃黏膜显像和唾液腺显像:99mTcO-4;
③肝胆动态显像:99mTc-HIDA、99mTc-EHIDA、99mTc-DISIDA、99mTc-PMT;
④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99mTc-HAS、99mTc-RBC、99mTc-Dx、123mInCl3;
⑤肝脏胶体显像:99mTc-硫胶体、99mTc-植酸盐。
- 胃肠道出血显像原理----
静脉注入99mTc标记的RBC或胶体后,随血液循环在出血部位不断渗出进入肠腔内,导致局部显像剂异常浓聚,通过γ相机或SPECT显像可以在体外判断出血的部位和范围。
- 胃肠道出血显像显像剂的优缺点----
99mTc-RBC:适用于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的诊断。因为它能较长时间在血液循环中运行,能长时间观察,多次γ显像,能发现较小出血灶,延迟显像能提高灵敏度。
99mTc-胶体:适用于急性活动性出血的诊断。除肝、脾显影外,肾及大血管均不显影,有利于出血灶的清晰显示,提高诊断的灵敏度。但因血液中的99mTc-胶体会被肝脾迅速清除,所以不适用于慢性间歇性出血的诊断。
- 胃肠道出血显像的优点----
与内镜和选择性血管造影相比,本法有灵敏、无创、简便、准确等优点,尤其是可用于间歇性肠道出血的诊断。但特异性较差,不能作出病因诊断。
- 肝血流、肝血池显像原理----
(1)肝脏具有丰富的血供,经过肝的血流量为心排血量的 1/4。肝具有两套血液供应:
①一套来自肝 A,占肝血供 25%。②一套来自门 V,占肝血供的 75%。我们正是利用了肝脏的血供特点进行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
(2)肝血流灌注显像:静脉 “弹丸”(bolus)注射放射性显像剂,肝动脉期肝脏几乎不显影,门静脉期显示清晰肝影(6~8 s后)。
(3)肝血池显像:显像剂在血循环中达到分布平衡。
- 肝脏胶体显像原理----
颗粒大小适当的放射性胶体,经静脉进入血液后,被肝脏中具有吞噬功能的星状细胞所吞噬,且能在其间存留较长时间而不被迅速排出。脾脏中也有单核巨噬细胞分布,故胶体颗粒也有分布。所以又称作放射性核素肝脾胶体显像。
- 肝脏胶体显像适应症----
(1)幽闭恐怖等情况下不能施行CT、MRI等检查时,了解肝脏大小、位置、形态和肝内占位性病变;
(2)配合其他放射性核素检查作阴性对照和定位,用于下列显像过程中:
①99mTc-RBC肝血池显像诊断肝血管瘤;
②协助鉴别诊断肝脏肿块,特别是在诊断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腺瘤时。